误解二:心理辅导就是替人解决问题,指点迷津。来访者确实往往因在生活中遇到许多问题困扰无法解决而前来寻求帮助。帮助来访者解决问题也是心理辅导的一项任务,但心理辅导的目标决不止于解决当前的困难,替人出谋划策,排忧解难,而是在于培养来访者独立决策与行动的自助的能力。事实上,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的助人办法只会使来访者养成更大的依赖性,无益于来访者的心理成长。所以,心理辅导中,要特别强调来访者的自助愿望与努力,相信来访者的自助资源和潜能,鼓励其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误解三:心理辅导就是提供建议和忠告的过程。心理辅导是人与人心灵沟通的过程,它要求辅导老师每时每刻体验来访者的内心世界并对其情绪作出适宜的反应,这是同感产生与表达的基础。如果一味地以冷静、理智的态度对来访者的境况作理性的分析,并加以建议和忠告,往往置助人者与求助者于不平等的地位,不够尊重求助者,忽视了求助者的内心意愿和需要,这种策略和行为是不提倡使用的,甚至许多心理学家提出要禁用。
于是他经常向人们诉说心中的苦恼:“我真不明白,我捕鱼的技术这么好,我的儿子们为什么这么差?我从他们懂事起就传授捕鱼技术给他们,从最基本的东西教起,告诉他们怎样织网最容易捕捉到鱼,怎样划船最不会惊动鱼,怎样下网最容易请鱼入瓮。他们长大了,我又教他们怎样识潮汐,辨鱼汛——凡是我长年辛辛苦苦总结出的经验,我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们,可他们捕鱼的技术竟然赶不上技术比我差的渔民的儿子!”
一位路人听了他的诉说后,问:“你一直手把手地教他们吗?”“是的,为了让他们得到一流的捕鱼技术,我教得很仔细很耐心。”“他们一直跟随着你吗?”“是的,为了让他们少走弯路,我一直让他们跟着我学。”
路人说:“这样说来你的错误就很明显了。你只传授给他们技术,却没传授给他们教训——对成才来说,没有教训与没有经验同样不能使人成大器。”[1]
渔王的教育为什么会失败?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渔王儿子的平庸?路人认为,只传授给他们捕鱼的技术,却没有传授给他们捕鱼的教训,是渔王教育失败,导致儿子渔技平庸的重要因素。其实,路人只说对了问题的一个方面,渔王的失败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渔王在帮助儿子掌握捕鱼技术的时候,只顾向儿子传授自己的捕鱼经验,却忽视了启发儿子自身的学习捕鱼的潜能,以至于让儿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了对父亲经验的依赖性,缺乏积极地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成长的动力,忽视了独立自主能力的培养,所以,每当在捕鱼的过程中遇到生活的挫折和困难时,无以独立自主地加以解决,最终导致渔技的平庸。
学校心理辅导与渔王教子其实存在着共同的本质,学校心理辅导中,如果只顾传授自己的人生经验,却忽视了启发来访学生自身学习与领悟的潜能,就会养成其对辅导老师经验的依赖性,忽视其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成长的能力,每当遇到生活中挫折和困难时,就无以独立自主地加以解决。
作为学校心理辅导老师,如何调动学生的潜能,真正实现“助人自助”?
作为学校心理辅导,要立足于帮助来访学生不断地学会自我探索,增强自我认识,充分利用生活中成败得失的经历,鼓励其不断探索,将此作为自我认识、自我探索和自我发展的良机。在其探索的过程中,对其思想暴露和行为表现不简单地加以是非判断,而是鼓励其自己去判断个人的行为表现,强化其自身的自我袒露和剖析。如果辅导者在来访者求询的过程中以专家的身份或家长的姿态对来访者的思想和行为给以简单的是非评价,势必会降低来访者自我探索的动机水平,在辅导老师面前主动地放弃自我开放,就会失去自助的动力。
案例一:学生小张,学习成绩差,上课注意力经常难以集中,迷恋电脑,经常打电脑,玩游戏至深夜。面临高三,看着同学们的努力与进步,也希望改变现状,但又感到没有信心和决心,前来心理辅导室寻求帮助。在交流中辅导老师了解到他经常不做作业,有时整晚打电脑。但辅导老师并没有对他不完成作业、迷恋电脑的行为做出简单的评价,而是鼓励他分析不做作业的主客观原因和当时的情绪,通过自我剖析,该同学认识到,因为成绩差与不完成作业,经常与父母与老师发生冲突,而每次的矛盾与冲突带来自己情绪上更大的逆反,于是通过沉迷电脑进行宣泄,这样带来学习和心绪上的恶性循环。通过自我分析,小张进一步认识到自己在与父母与老师的逆反行为中成了牺牲品,这促使他在情绪和行为方面很快做出了较大的改变,学习成绩最后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所以,辅导老师要善于放下自己的主观立场,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学生的内心体验,使来访学生感到自身的价值,感到其自尊心受到爱护,进一步强化其自我剖析、自我认识、自我改变的勇气。
案例二:学生小林,进入高二以来学习非常努力,希望通过一年的努力能够顺利考入自己理想的大学:复旦大学,为了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除了完成学校的学习任务外,他自己还特意报了一所校外补习班的课程,整个双休日的时间都被挤得满满的。一学期下来,学习非常辛苦,可是成绩却适得其反,连自己一直非常自信与擅长的科目数学差点没考及格。小林非常焦虑,感觉信心一次次地丧失殆尽。他也曾与班主任和父母谈及自己的烦恼,
由此可见,当一个在考试中失利的同学前来求询,诉说其在考试失败后的痛苦心情,辅导老师为了减轻其精神痛苦而鼓励他忘记现在,着眼未来,或去与比他考得更差的同学相比,则不但会否定其精神痛苦的合理性,还会使其失掉从失败的经历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的好机会。这是一种权宜一时却贻害长久的做法。相反,如果与其认真讨论其此次考试失败的整个过程,并鼓励其与过去考试成功的经验相对照,从中寻找其此次失败的主客观原因,探讨下一步学习主要采取的行动策略,则会帮助来访学生心平气和地面对其受到的挫折,从而接纳自我,获得内心的平衡。在心理辅导中,辅导老师要善于以宽容、接纳、理解而非评价的态度和反应给来访者以心理支持,会消除来访者的自卑感、挫折感,从而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为其更加积极地看待自身,认识并发挥自身的潜能,更积极主动地自由表达和探索自我打下良好基础。
相反,如果不是通过同感给以理解与接纳,而是通过说教与批评,或是一味地简单地给以同情,便不能深入体验学生的内心感受,亦不能产生思想与情感的共鸣,反思与改变就会失去基础。因为同情包含了对来访者处境的怜悯,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恩赐似的反应,无视来访者的自尊心,把来访者放在了弱势的地位。
案例三:15岁的初三学生小楠,因与父母发生冲突而离家出走,在网吧结识了一位比她大18岁的成年男子,成年男子的热心与关爱,成熟与风趣打动了她,让小楠的心境很快得到改善。可是就在小楠为这份友谊而高兴的时候,成年男子的别有用心让小楠心理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她把自己关在家里,一言不发。父母的批评和苦口婆心、好朋友的同情和安慰,小楠毫不为之所动,而最终是
当来访者因遭遇不幸前来求助时,如果作为辅导老师以“哎,你真不幸。”或“你真可怜”之类的话语来面对学生的回答,或对学生的不当行为进行指责和评价,则会大大损伤来访学生的自尊心,使其不愿意再说下去。因为,他此时此刻需要的不是怜悯与同情,更不是指责与批评,而是理解与鼓励。而反之,如果辅导老师以“你一定感到非常委屈。”或“你一定感到非常压抑”之类的话来回答,完全站在他所处的角度看问题,因而会产生平等的共鸣的反应,使来访者感到被理解,因而愿意继续说下去。
辅导的过程是增强人的自立自强精神,而不是强化人的依赖精神。因而,辅导成功的关键有赖于同感的真诚运用,通过辅导老师每时每刻真诚地体验来访学生的内心世界,并作出适宜的情绪回应,从而强化来访学生的自我反省与自我完善的意向,强化来访学生自立与自律的能力。
辅导的过程是一个积极引导的过程,而不只是简单指导的过程。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所说:“心理辅导是一个过程,其间心理辅导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安全感,使其充分地开放自我,正视自己过去的不快经验,将它们融合于已经转变了的自我中去,作出新的统合。”
所以,辅导的过程需要心理辅导老师与来访学生就其问题展开积极的讨论,通过各个方面来启发来访学生对其问题解决的认识,以强化其独立思考能力,不断完善其自信心,而不是直接给出自己的建议,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强化来访学生对其咨询的问题自我醒悟,自我寻找解决方法的能力,而不只是简单地开个“药方”。